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》笔记

Posted by chengfeifei on April 19, 2016

需求

需求采集过程:

明确目标、选择采集方法、制定采集计划、执行采集、资料整理,然后进入下一步的需求分析阶段 。

用户访谈的常见问题与对策:

  1. “说”和“做”不一致的问题。用户经常会骗我们,他们被问了自己也没仔细想过的问题,又不想回答不知道,就现场编一个看似有理的理由,或者他们有讨好访谈者的心理,会回答他们觉得你希望听到的答案。所以,尽量在用户可以和产品发生交互的场合下进行,让用户在“说”的同时也“做”。
  2. 样本少,以偏概全的问题。选择样本时尽量做到随机,以增量的方式做访谈。举个例子,先访谈5个用户,得出基本结论,然后再访谈5个,观察结论是否有变化,如果有变化,就继续加大样本量,或思考问题是否合适?样本集是否合适?如果没有改变,就停止继续访谈,节省成本。
  3. 用户过于强势,把我们往沟里带。牢记访谈目的,发现话题不对就赶紧往正道上扳,若多次都扳不过来就考虑尽快结束。
  4. 我们过于强势,把用户往沟里带。牢记访谈目的,并管好自己的嘴。

用户访谈注意点:

  • 避免一组固定的问题:固定的问题会让被访问者产生被审问的感觉。
  • 首先关注目标,其次任务:比用户行为更重要的是行为背后的原因,多问问用户为什么这么做。
  • 避免让用户成为设计师:听用户说,但不要照做,用户的解决方案通常短浅、片面。
  • 避免讨论技术:不要纠缠产品的实现方式。
  • 鼓励讲故事:故事是最好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的方法。
  • 避免诱导性的问题:典型的诱导问题是“如果有xx功能,你会使用么?”一般用户用户会给出毫无意义的肯定答复。

调查问卷注意点:

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,作答时间尽可能短。开篇一般放一些简单的不需要思考的问题;很想知道的内容,需要思考的,较敏感的问题一般放中间;有关被访者个人信息的题目一般放最后。

  • 样本偏差,即样本与想了解的目标用户群体出现偏差。尽可能覆盖目标用户群体中各类型的用户,保证各种类型用户的样本比例接近全体的比例,比如目标用户男女比例为7:3,那么样本也应该保持这个比例。
  • 样本过少。样本量过少就不要采用百分比来分析。
  • 问卷内容的细节问题。表述应无引导性。比如,不要问“你喜欢某个产品吗?”,这时用户可能会考虑到提问者的情感而回答“是”,正确的问法是“你是否喜欢某个产品?”。

可用性测试(UGC理念的一种实践):

  1. 招募测试用户。招募测试用户主要原则是,这些用户要尽可能地代表将来真实的用户。比如,如果产品的主要用户是新手,那么就应当选择一些对产品不熟悉的用户。
  2. 准备测试任务。测试组织者在测试前需要准备好一系列要求用户完成的任务,这些任务应当是一些实际使用中的典型任务。
  3. 测试过程。用户通过使用产品来完成所要求的任务,同时组织者在一旁观察用户操作的全过程,并把发现的问题纪录下来。
  4. 测试结束。组织者可以询问用户对于产品整体的主观看法或感受。
  5. 研究和分析。分析纪录并产生一份产品的可用性问题列表,并对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,根据项目进度选择哪些优先处理。

数据分析:

整体思路:在对产品足够熟悉的基础上,先作出方向性的假设,再提取相应的数据并分析,得到一些现象,最好是之前没发现的现象,然后尝试解释,接下来做用户调研修正解释,最终指导产品发展方向。

二手需求 —— 单项需求卡片:

单项需求卡片的理念是:产品的需求工作不只是需求分析人员的事,而是涉及产品的每个干系人的义务,至少得参与“采集”的过程。

image-2016-04-19-1

用户需求 VS 产品需求:

  • 用户需求:用户自以为的需求,并且经常表达为用户的解决方案。
  • 产品需求:经过分析,找到的真实需求,并且表达为产品的解决方案。
  • 需求分析: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,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,再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。

满足需求的三种方式:

  1. 改变现状。是我们最常用的,去开发某种产品,但也是最笨的办法。
  2. 降低理想。什么“打预防针”、“丑话说在前头”这类句子想必大家都经常听到。
  3. 转移需求。引导用户去关注其他事物,他就会觉得这个差距没那么可憎了。

需求分析:

image-2016-04-19-2

需求属性:

image-2016-04-19-3

需求筛选:

image-2016-04-19-4

  • 需求打包,最好打包类似的功能点。需求依赖,功能互相之间有依赖关系。
  • 产品会议。
  • 商业需求文档(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)。项目背景、商业价值、功能需求描述(业务逻辑图,若能给出一些简单的Demo更好)、非功能需求描述、资源评估、风险和对策。

项目坎坷的一生

做产品 VS 做项目:

产品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东西,而项目是一个过程。

一切从 Kick Off 开始:

KO通常只需要15分钟左右的时间,在这15分钟内,需要传达的信息有如下几点:

项目背景

我们在哪里?说过去,做项目之前的“悲惨境地”,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,以让听众为终极目标痛下决心。

项目意义、目的与目标

我们去哪里?说将来,做项目之后的美好前景,解决什么问题就算成功了,以让听众为终极目标“面带桃花”。

需求、功能点概述

我们怎么去?说现在,具体使用什么方法促使“过去”到“将来”的转变,以让听众为终极目标跃跃欲试。

项目组织架构

目的是让项目成员互相认识,明确有什么事应该找谁。

项目计划

让所有人了解两个关键点:

第一,项目的时间点与里程碑。

第二,各个时段需要的资源,即每个人要在各阶段做什么事情。

沟通计划

和项目全体成员明确这点非常重要,因为太多事情的不顺利都是沟通的问题,所以有个规矩来逼着做一些沟通工作。

项目管理:

做项目的本质就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,在时间要求、人财物花费、项目范围三点上做平衡。

关键的青春期,又见需求:

写文档:市场需求文档(MRD)、产品需求文档(PRD)、功能详细说明(FSD)。

image-2016-04-19-5

image-2016-04-19-6

需求评审:PRD评审、UC评审、Demo评审的统称。于需求的相应部分完成以后进行,评审会上PD把PRD和UC说给开发、测试听,Demo评审则由UE的同学主讲。PRD评审会重点关注偏商业的内容,强烈建议叫上老板。而UC评审更偏技术实现。

设计评审:在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完成后进行,由开发工程师把对需求的理解以文档的形式说给PD、测试听。

测试评审:测试开始之前进行,由测试工程师把对需求的理解说给PD、开发听。

项目小结:

image-2016-04-19-7

流程的本质:

设计流程的目标,在于保证“无论谁来做这个产品的设计,都能达到80分”。 一件事情总是有他的两面,流程帮助了产品,但对于后来者的个人成长也许不利,比如只能接触到产品工作的某一个层面,缺乏对大局的了解和把握。

那么多评审,可以省么?

  • 必有:产品会议、Kick Off会议、需求评审(PRD、UC、Demo评审,可合并)、测试评审、功能评审。
  • 可省略:设计评审、发布评审。

敏捷方法:

  • 有计划,更要“拥抱变化”。
  • 迭代周期内尽量不加任务。
  • 集中工作,小步快跑。
  • 持续细化需求,强调测试。
  • 不断发布,尽早交付。